死亡线边缘的吸痰抢救
文章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02日 作者:梅州市人民医院

“他的眼神里没有任何求生的欲望。”初次见到巫叔,梅州市人民医院危重型救治病例小组组长张华根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

那是2月2日,57岁的巫叔作为梅州首例新冠肺炎本地感染病例,也是梅州病情最重的病例,入院便进了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为了感谢医护人员全力救治和悉心照料,巫叔和女儿向张华根深深鞠了一躬。

除了感染新冠肺炎,巫叔还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脑梗塞后遗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精神分裂症等诸多疾病。由于精神分裂症,他对治疗非常抵触,导致安眠时无法咳痰,醒着时又不配合。尽管医院尝试了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等多种治疗方式,但均无效。

病况紧急,梅州市人民医院危重型救治病例小组商议决定:采取支气管镜吸痰治疗。

这是个冒着极大风险的抉择。手术时,医生需要将内窥镜插入患者的支气管,患者会止不住地喷气、咳嗽。面对喷出的带有传染性的飞沫和气溶胶,医生不但不能松手,还要将分泌物用气管镜一点点吸出。

“不敢想风险的问题,怕一想我会退缩。”张华根坦言。但职业使命感战胜了恐惧,他们不仅为患者做了第一次吸痰手术,还为了治疗气道糜烂、检查首次吸痰效果,又进行了第二次支气管镜吸痰。

两次“冒险”,将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巫叔拉了回来。

入院

合并十余种疾病,病人高呼“我没救了!”

1月23日,武汉封城的同一天,巫叔从深圳回来的儿子突然发热、咳嗽。吃了两三天药后,巫叔儿子的症状渐消。28日巫叔也开始出现发热、咳嗽症状。

2月1日,巫叔入院检查。2月2日,检查结果出来,咽拭子显示为阳性,肺部已严重感染,立即转入感染科ICU病房。

“我知道我得这个病没救了,我要死了,我没得救了!”张华根从医多年,见过许许多多重症患者,但当巫叔用尽全身力气吐出这句话时,还是让张华根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他的眼神里没有任何求生的欲望。”

监测仪器显示,巫叔在高流量吸氧情况下,氧合指数不到110(正常值400—500);查看胸部CT,显示双肺变白,炎症持续加重。翻阅病例资料,巫叔合并有十余种疾病。张华根说,尤其是巫叔患有精神分裂症,对后续治疗的影响很大。

巫叔的精神状态极差,他认定了自己无法治愈,一度想推开医护人员,不让他们接近。“他觉得我们会害他,一靠近就用手打人。”为了稳定住巫叔的情绪,医护人员只能为他注射少量镇定剂,“在他睡觉的时候,我们才能接近他,做一些治疗。”

安眠时无法咳痰,醒着时又不配合治疗。无论医护人员怎样劝解,让巫叔把痰咳出来,他都不愿意尝试。后来他几近昏厥,无力咳痰。

起初,危重型救治病例小组首先采取的是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关于重症的治疗方式给予治疗,通过呼吸机辅助,为他供氧。

随后在做无创机械通气时,巫叔需要戴上面罩,面罩会在鼻梁上施加压力,这让巫叔很不舒适,尝试多次,他都推开面罩,不愿意接受治疗。

无痰液可检测肺部情况,机械通气效果不好,患者又命悬一线。ICU专家团队商议:只能采取支气管镜吸痰。

做支气管镜清理气道时,病人会咳嗽和喷出飞沫,接触传播、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在这里轮番出现,参与治疗的医护人员感染风险极高。但此时,巫叔病情恶化很快,已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再不进行治疗,恐怕很快会呼吸心跳骤停。

权衡之下,团队决定在做好防护的基础上,给巫叔进行支气管镜吸痰治疗。

“不敢想风险的问题,怕一想我会退缩。”张华根说,除了小心谨慎,没有任何能降低感染风险的办法。“我在脑子里一遍又一遍地‘操作’过程,想清楚每个步骤的注意事项,以便做好最好的防护。”

在巫叔进入ICU负压病房的第二天,医生为他做了首次支气管镜吸痰。

抢救

抢救室中气溶胶弥漫,咳出的污物沾满手套

做支气管镜检查,患者的麻醉不能太深,怕呼吸停掉。因此只能对患者进行浅层麻醉,巫叔是可以看到整个治疗过程的。

为了降低感染率,病房里只留一名手术医生和一名护士,他们穿着高级防护服,包裹得严严实实。医生一边用支气管镜从巫叔的鼻腔插入,经过呼吸道到达肺部,检查巫叔鼻、咽和肺部情况,一边监控呼吸机,以调整最适宜的呼吸来支持治疗过程。期间,巫叔止不住地咳嗽、喷气。

8分钟后,因为与气管镜直接接触,巫叔吐出的污物已经沾满了医生的手套。空气中弥漫着带有病毒的气溶胶,通过负压病房的专门通道排放到固定的地方。医护人员按照步骤小心翼翼地脱去防护套装,并快速清理身体,离开病房。

“整个过程小心翼翼的,做完手术,压力减轻了一半,但还会担心是否被感染。”张华根说,后续几天里,医护人员都十分留意自身身体变化。

首次支气管镜吸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挑战又一次来临:巫叔的气道已经出现糜烂和出血点。

如果再做一次支气管镜吸痰,就既可以治疗气道糜烂急性炎症,也可以检查首次支气管镜吸痰的效果。

再三权衡,团队决定再次冒险,张华根为巫叔做吸痰治疗。

一样的治疗,一样的操作,一样的小心翼翼……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次支气管镜吸痰治疗,巫叔呼吸渐渐平缓下来,肺部感染的情况也逐渐好转。

此时,巫叔感觉呼吸变得更顺畅了,心情也慢慢好转过来,不打镇定剂也能配合治疗了。“他虽然还是不怎么跟我们沟通,但也不会抗拒了,感觉到他逐渐有了信心,不会再重复说‘我要死了,我没得救了’。”张华根说。

因为巫叔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重症医学科、感染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中医科等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连续多日进行24小时不间断严密观察,并及时进行医疗护理处置。

“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得了新冠肺炎,如同战争中的城市遭遇了大风暴。心脑肺肝肾等多个脏器像是一个个重要战场,不能顾此失彼。”张华根说,医护人员不仅要抵抗新冠肺炎这场风暴,还要对基础疾病造成的损伤进行重建修复,工程巨大。

痊愈

ICU护士寸步不离,女儿感慨“我都做不到”

病情严重时,巫叔只能躺在床上,需要ICU的护士们寸步不离照顾。那时巫叔情绪不佳,护士们围绕着他,并与他分享每日见闻。

“今天深圳又有一例重症治愈了,他也曾跟你一样呼吸不畅、无法站立,我今天看到新闻,他与大家挥手状态很好。他说要相信医生,这个病不难治。”护士长王雅抒看着巫叔露出笑容,向他传递好消息,巫叔看了她一眼后,却还是闭上眼不予理会。虽然得不到回应,护士们仍然不间断地向巫叔传递全国重症病例治愈的好消息,并鼓励他。

因为不能下床,巫叔方便后都由护士帮他擦身子,同时每天为他做肢体运动,帮助他康复。

正在集中隔离观察的女儿很担心父亲,每天会通过微信、电话与护士们联络,了解父亲的康复情况。护士们百忙之中会拍些照片和视频发给巫叔的女儿,“看着他们对我爸爸无微不至的照顾,说实话,我作为女儿也做不到。”

随着病情好转,巫叔退烧了,呼吸渐渐正常了,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也与日俱增。“他不仅不会抗拒我们,还会主动和我们沟通。”王雅抒说,巫叔此前从不说明是因为不喜欢医院的饭菜所以拒绝进食,后期他会和护士们说明自己喜欢吃什么,喜欢什么口味,“感觉到他对我们越来越信任了。”

“巫叔后期很配合治疗。”张华根说,支气管镜吸痰治疗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心态转变过来了,好心情让巫叔后期恢复得很快。

当巫叔有力气下床活动后,他会在护士的带领下做康复操,还会和护士开玩笑:“这动作太难了,我做不了。”

随后,巫叔两次复查咽拭子及大便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间隔24小时以上),复查胸部CT显示炎症明显吸收,符合出院标准。

2月19日,巫叔可以离院回家了。

此时,巫叔的女儿已经解除医学观察,在得知父亲治愈出院后,她激动得一晚未睡,一大早就等在隔离病区的门口。她捧着一束花,急切地望着在医护人员簇拥下出来的父亲,并快步上前挽上父亲的手,父女俩向医护人员深深鞠了一躬。“感谢你们细心、耐心地照顾我父亲!”

张华根也回敬了一个鞠躬并嘱咐道:“注意监测血糖、血压,回家有什么情况随时跟我们联系。”

截至发稿时,吸痰手术已过了20多天,梅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病科ICU负压病房的医护人员无人感染。

谈起这场治疗与抉择,张华根觉得很值,“巫叔进来时,已经没力气了,出院时都不用人搀扶,可以自己走。我们冒的风险是值得的!”

对话

梅州市人民医院危重型救治病例小组组长张华根:

我们冒这个险病人就有希望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梅州市人民医院危重型救治病例小组组长张华根说,冒风险也是医生职业的特性,只要有抢救患者的可能,风险还是值得去冒的。相比于感染的风险,张华根坦言,在日常工作中,医患关系给他的压力更大。

记者:支气管镜吸痰风险这么高,ICU团队如何权衡风险与救治机遇?

张华根:从其他地区新冠肺炎逝者遗体的解剖报告可以看出,分泌物的处理非常重要。巫叔当时已经呼吸衰竭了,随时有呼吸心跳骤停的风险。

如果我们不去冒这个风险,巫叔大概率就没了。但是如果冒了这个风险,把分泌物去掉了,这个人就有希望救回来。

冒风险也是我们这个职业的特性,能抢救人的机会肯定要去尝试。

(注:因为支气管镜吸痰极易感染医护人员,中华医学会专门发布诊疗指引,不建议采取此种治疗方式。)

记者:您家人如何看待您冒险做支气管镜吸痰手术?

张华根:我妻子也是医生,我们医院医务科的医生。我当时跟她说这件事的时候,她只是说要做好防护。为了避免交叉感染,130日开始,我和妻子就吃住都在医院了。我没有具体和我母亲说这件事,免得她担心。

记者:您一直在呼吸重症监护科工作,面临感染的风险,如何看待这些风险和压力?

张华根:医生能救死扶伤,救人于危难,是一份很光荣和伟大的职业,对吧?我挺喜欢这份职业的。像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我在梅州冲锋在前,收治在梅州市人民医院的9位患者,现在7位治愈出院了,很有满足感、成就感。

特别是对于我们这种有很多重症病患的科室。现代医学技术是有局限的,很多病是治不好的,有时候不是说你努力了就一定救得过来,可能钱没了,人也没了。家属不一定很理性,碰到一些不理解的患者或家属,带着极为羞辱的词句破口大骂或者动手打人。说实话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鞠躬背后,是尊重和信任

219日,阳光明媚。这天早上,梅州市人民医院隔离病区外来了许多的医生和护士,争相和治愈出院的巫叔拍照。一扫阴霾,医护人员心情欢快了许多。一个护士说,巫叔治愈出院了,这真是极大的好消息。
医护人员心情转“晴”,既是因为梅州市新冠肺炎患者中病情最重的巫叔,通过他们的抢救治愈出院了,也是因为巫叔从抗拒到信任,他们耐心的付出有了收获。

出院当天,巫叔和女儿与张华根互相鞠躬的举动,感染了现场许多人,照片在网上流传后,也感动了许多网友。前期因精神分裂症等十多种基础疾病与新冠肺炎影响而极为抗拒医护人员的巫叔,看到了医护人员“拼命”救他,将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过程中多了许多信任和感谢。

这一鞠躬,蕴含着医患的互相尊重和信任。

关键词:暂无
梅州市人民医院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线索
举报电话:2205101
邮箱:mzrmyydb@163.com

粤公网安备 441402020000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