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有异物感,总以为是感冒喉咙痛,直到症状越来越严重......
近日,年仅15岁的小邹因吞咽不适、腹痛来我院消化内一科就诊,胃镜检查发现食管中下段、胸主动脉旁有个3cm的粘膜下肿瘤,这就犹如在胸主动脉旁埋了一颗“地雷”,小邹和家人都忧心忡忡。
肿物紧挨主动脉 切除过程容易引起大出血
如何才能最小损伤帮小邹拆除这颗“地雷”?为了更好地制定手术方案,我院消化内科联合胸外科、CT科等相关科室专家进行了多学科联合诊疗讨论(MDT),专家们认为外科手术的优势在于可以直视下更好地辨认和避开胸主动脉,完整切除食管肿物,但需要从右侧胸腔进入后纵膈进行手术操作,相对胃镜下治疗而言有点“舍近求远”,而且外科手术创伤较大、费用较高、恢复时间长,还会留下体表疤痕。
而采取胃镜下经食管隧道内肿物切除术(STER),相较于外科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但由于患者的肿物较大且分叶状,横径达到了3厘米,手术难度大,即使能顺利剥离,从食管腔取出也很困难。同时,肿物不仅向腔内而且大部分向腔外生长,紧邻胸主动脉,手术风险大,稍有不慎会误伤胸主动脉引起大出血和损伤胸膜导致气胸等严重并发症,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选择胃镜下STER手术,对术者的内镜精确操控技术具有极高要求。
详细评估并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决定迎难而上,由消化内一科江涛峰主任医师团队为患者实施内镜下经隧道内食管肿物切除术(STER)。
巧建“隧道” 微创手术仅出血1ml
术中,在江涛峰主任医师指导下,杨旸副主任医师利用STER技术,巧妙避开胸主动脉搏动点,在食管肿物上方建立食管粘膜下隧道入口,将胃镜钻进隧道口后,逐步向下剥离顺利找到肿物并沿包膜进行分离,因肿物大部分向外生长,手术“战场”后期转移到食管腔外纵膈内,这个位置紧挨主动脉且受其搏动干扰,极大考验术者的技术和心理素质,医生仔细辨别肿物周边血管和重要脏器,逐步精细分离肿物,最终完整切除并顺利取出肿物,术后病理提示为平滑肌瘤。
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出血极少,仅约1ml,术后无明显胸痛、腹痛、腹胀、发热等症状,经鼻饲饮食2天后拔除胃管,复查食管造影和胸部CT未见食管瘘、气胸、脓肿等并发症,术后4天顺利出院。
江涛峰主任医师介绍,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新技术,通过在食管的黏膜表面开一个小口,然后将内镜深入其中,在黏膜下层建立一个隧道,并在直视下将肿瘤完整切除,最后钛夹封闭隧道口,这样消化道表面黏膜的完整性得以保留。
此次手术顺利完成,充分展现了我院消化内科团队娴熟精湛的内镜操作技术,为内镜下治疗特殊部位的食管粘膜下肿物积累了丰富经验,造福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