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梅州市人民医院启动“管理服务提升年”活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患者需求为导向,聚焦“优服务、强品牌、展形象”主题,计划用半年的时间建设更有温度、更具高度、更有深度的医院。活动开展以来,医院聚焦便利、惠民、安全三大就医核心需求,实施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举措,医院服务品质显著提升,患者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便民举措暖人心 就医体验再升级
停车有位,行车畅通。如今到市人民医院就诊,停车不再是难题,堵车不再是常态。这变化的背后,是医院车位扩容、交通流线优化、智能导航等便民举措的实施。
为解决“停车难”问题,市人民医院力促资源向患者倾斜,通过科学规划整合,将大部分职工停车位让给就诊群众停放,使医院的便民停车位增加了900多个、总数增至1900多个,还利用医院空地增加了2个摩托车停放点,满足群众对不同出行方式的停车需求。同时,医院进一步优化了院内交通路线,打通院区交通循环,还开通了免费摆渡车,方便患者往返。
“以前身体不舒服想去市人民医院,总会因为停车问题犹豫一番,现在没有这个烦恼了。”市民钟女士说,不仅如此,在“梅州市人民医院网络医院”微信小程序上,还能看到“停车场指引”,清晰知道各个停车场的剩余车位数量并直接导航到达,要是车位不足,也能提前选择其他出行方式。
门诊无忧,就诊全天候、挂号精准化、服务更专业。门诊的便利服务是群众就医的暖心起点。在市人民医院门诊,不仅有午间和夜间门诊,让一天里的就诊时间无缝衔接,满足不同群体的就诊需求,更有党员示范岗、助医先锋队、“一对一”专业陪诊等暖心服务。为解决群众的“挂号困惑”,医院升级微信公众号挂号界面,新增“专病门诊”展示界面,让群众“对症”挂号更精准。此外,市人民医院还升级改造了儿科住院病房,独立设置儿科急诊,专业医护团队24小时全天候守护“祖国花朵”的生命健康。
细节有爱,打造有温度的就诊全场景?。在市人民医院门诊,有便民超市、自助售卖、行李寄存服务、轮椅服务等便民服务措施;“爱心妈妈小屋”彰显了医院对母婴群体的人文关怀;“共享爱心伞”让雨天就医不再狼狈,10个雨伞服务点配置200余把雨伞,患者及家属可随用随取;惠民餐厅将于下周启用,可同时容纳120人就餐,为就诊群众提供平价可口、营养丰富、品种多样的餐饮服务……市人民医院坚持用“小切口”推动就医体验“大提升”,让高效诊疗与人性化服务同频共振。
惠民行动显担当 健康福祉遍城乡
启动“管理服务提升年”活动以来,市人民医院开展了多项健康惠民公益行动,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下沉基层,这不仅是市人民医院深刻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具体实践,更有力彰显了公立医院守护群众生命健康的社会担当。
开展白内障扶贫公益行动。市人民医院献礼“七一”的白内障扶贫手术公益行动,已经帮助73名家庭经济困难的白内障患者解除失明威胁、重获清晰“视界”。患者的所有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保险等报销后,个人负担部分由医院全额资助,实现治疗费用“零负担”。“感谢医院让我不用花钱就治好了眼睛,不然还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来自大埔光德的患者邓女士告诉记者。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党员医护到梅江区城北镇敬老院、梅州市福利院开展义诊活动;高年资医师到基层医院坐诊,将健康送到基层;开展心脑血管疾病专项筛查,早期发现高危人群,提供健康干预建议;为群众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提升群众健康素养……这些都是市人民医院书写医者仁心的责任答卷,为群众谋得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
完善双向转诊机制。为更好地发挥区域医疗中心作用,市人民医院还积极完善双向转诊机制,设立转诊服务平台和优先预约机制,由专人对接基层医疗机构,为需上转至医院的患者开放绿色通道并提供“一站式”转诊服务,促使优质医疗资源更加可及,普惠城乡居民。
此外,市人民医院致力于推动“平安医院”建设,持续完善安全保障体系。除白衣天使的日常守护之外,还有梅江公安黄塘派出所和梅江区消防救援大队两位“蓝朋友”的强力加持,警察全院动态巡逻,消防安全实时巡查,“三位一体”的立体防护网为患者筑牢安全屏障。
展望未来,作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市人民医院将纵深推进“管理服务提升年”活动,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以更多便民惠民行动为群众提升就医体验、增进健康福祉,努力建设粤闽赣区域高水平医疗中心,为建设健康梅州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