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下坠,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脉滑,可诊断为胎动不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丰有吉、沈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病史:有停经史和早孕反应。
(2)症状:阴道出血,伴有小腹疼痛或腰酸胀痛。
(3)妇科检查:子宫颈口未开,子宫增大与妊娠周数相符合。
(4)辅助检查:尿妊娠试验阳性或血HCG值升高,或B超提示宫内妊娠。
(二)证候诊断
1.肾虚证
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淡暗,质薄;小腹坠痛,腰酸痛;两膝酸软。
次症:头晕耳鸣,夜尿频多,或曾屡有堕胎。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滑。
2.脾肾两虚证
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淡;腰酸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
次症:腹胀,头晕耳鸣,神疲肢倦。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略滑。
3.肾虚血热证
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鲜红或深红;腰酸痛或小腹下坠;口干咽燥。
次症:两膝酸软,夜尿频多,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小便短黄,大便秘结。
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苔薄,脉滑数或脉滑细数。
4.气血虚弱证
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淡红,质清稀;小腹坠痛或伴腰酸痛;神疲肢倦。
次症:心悸气短,面色无华或萎黄。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滑。
5.肾虚血瘀证
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暗红;腰酸痛;或有妊娠外伤史。
次症:精神倦怠,小腹刺痛,耳鸣头晕。
舌脉:舌暗红,苔薄白,脉涩或细滑。
主症“阴道流血”必备,再兼主症1项、次症1项,或兼有次症2~3项,参考舌象、脉象即可作出临床拟诊。
二、治疗方案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肾虚证
治法: 补肾益气安胎。
方药: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味。菟丝子、桑寄生、阿胶、川断、苎麻根、杜仲。
中成药:保胎灵等。
2.脾肾两虚证
治法:固肾健脾安胎。
方药: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合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菟丝子、桑寄生、阿胶、川断、党参、炒白术、淮山药、黄芪。
中成药:滋肾育胎丸等。
3.肾虚血热证
治法:滋肾凉血安胎。
推荐方药: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合保阴煎《景岳全书》加减。生地、熟地、白芍、黄芩、黄柏、续断、菟丝子、桑寄生、阿胶、旱莲草。
中成药:孕康口服液等。
4.气血虚弱证
治法: 益气养血安胎。
方药:胎元饮《景岳全书》加减。党参、白术、熟地、归身、白芍、杜仲、陈皮、炙甘草、桑寄生。
中成药:保胎丸等。
5.肾虚血瘀证
治法: 益肾祛瘀安胎。
方药: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合加味圣愈汤《兰室秘藏》加减。黄芪、党参、当归、参三七、熟地、白芍、菟丝子、桑寄生、阿胶、杜仲、续断、砂仁。
三、疗效评价
有效:治疗后阴道出血、小腹疼痛及腰酸胀痛等症有所减轻。B超检查子宫大小、胚胎发育与孕周基本相符。
无效:治疗后阴道出血不能停止,小腹疼痛及腰酸胀痛等症无减轻或有加重,甚至流产。B超检查胚胎发育不良或停止发育。